高职职业体能的分类和训练方法探析

Posted by 安时处顺网  on Apr 16, 2025   0 Comment
_0
_1
_2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体能训练的分类;正确理解体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各种各种素质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体能训练、体能是怎样分类的?各种素质的概念和训练方法。

难点:如何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各种素质训练的实质。

教学步骤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一)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一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运动员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时,则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莉专项所必需的身体形态、机能。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

一般体能训练,可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打下基础。

(二)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私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三)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五)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一)身体形态及其结构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

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足弓高等),长度(腿长、臂长、手长、头长、颈长、足长),围度(胸围、臂围、腿围、腰围、臀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等。

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二)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中的重要意义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中的重要意义在于:1、一定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此项群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是:体型匀称、身体健壮、肌肉丰满、膝躁关节围度较小、骨盆宽度适中、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足弓明显、跟健细长且清晰。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此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是:体重较轻、脂肪较少、身高中等、腿较长。

(三)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项群此项群的跳跃、投掷、举重等项目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的表现各有不同。

跳跃项目要求运动员身材修长、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大、小腿相对较长、躁围相对较小、跟健较长。

投掷项目运动员的身材表现出大型化的趋势,指间距一般可超过身高5-15 厘米,肌肉发达。

(四)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此项群运动员体型特征是: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肿骨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躁关节略细、跟健细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型。

(五)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此项群对运动员体型要求为:身体正常而匀称,中胚型居多。

射击和射箭运动员在体型上没有明显的要求,但不同单项对运动员要求有所不同。

(六)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此项群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高和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

身高和四肢较长的击剑运动员可获得有利于接触目标的优越条件。

(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此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可概括为身材高大、胸廓大、手大、脚大;腿长、小腿长、手臂长;臀部小、躁围小。

(八)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此项群各项目运动员体型有所不同。

排球运动员身材高、四肢较长而坐高相对较短、皮质层薄、体脂肪量小、去脂体重及体质密度大,臂长、上臂围松紧差大、手较宽,骨盆相对较窄,小腿长、躁围细、跟健长、足宽而不长。

乒乓球运动员体型要求身材匀称,手臂略长、体重适中、腰短、足弓深等。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一)身体训练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可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二)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显著作用,几乎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三)手扌扒轻器械训练法。

手持哑铃、木棒、实心球、体操凳等轻器械进行训练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不同的训练内容与运动方式,可训练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能有效地影响运动员身体形态。

(四)舞蹈训练法。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加工的人体动作,其基本要素有动作的姿态、协调能力、明显的节奏等,对身体姿势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是先长高度,后长宽度、围度和充实度。

(二)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由于各个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不同,而这些专项竞技能力又都对特定的身体形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必须根据专项的需要及其对竞技能力的需求特点,安排相应的练习方法手段。

(三)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遗传度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些指标遗传度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

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四)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影响身体形态的因素很多,如饮食、气候等都会影响外部形态,因而身体形态的训练不要只从训练的角度进行,而且也要注意其他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尤其要注意饮食和营养的控制。

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一)力量素质的定义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最大力量的评定运动员最大力量,既可在完成比赛动作的过程中测定,亦可在完成与比赛动作接近的动作中测定;既可在静态条件下测定,亦可在动态条件下测定。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当器械以各种不同速度运动时都可以表现出最大力量。

评定运动员最大力量时要注意:根据专项特点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测定工作肌群的最大力量时,还要重视对对抗肌群最大力量的评定;在评定伸肌最大力量时,还要重视对屈肌最大力量的评定;既要重视对局部主要运动环节的最大力量的评定,又要重视对整体最大用力效果的评定,后者对运动成绩有更大的影响。

2、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①负荷强度负荷强度的确定,应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的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员肌肉的体积。

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 左右。

在此要说明两点: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儿少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如90%-95%的负荷强度的训练。

②负荷数量(次数与组数)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的强度有很大关系,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 次为宜,每减少5%时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减少两次。

用75%的负荷强度训练时,开始可连续重复做8 次,随着运动员力量的增长,练习可达到的重复次数也必定能增加,当增加到12 次后,即应及时提高负荷的强度。

③组间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应越长。

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局部肌肉参与工作,间歇时间可短些,参与工作的肌肉越多,间歇时间也应越长。

荷兰优秀速滑选手哈·库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设计发展最大力量训练方案是:以80%的负荷强度重复做4-5 次,4-6 组,小休为2 分钟,大休为6 分钟。

此外,他还设计了不同负荷强度交替训练的安排,如:80%~70% + 50%~40% + 50%~40% + 80%~70%( 8 次 12 次 12 次 8 次 )×6~8 组,小休为1 分钟,大休为6 分钟,并提出恢复时间为48-72 小时。

(2)其他方法负荷的确定第一,大强度法按大强度法训练时,要求逐渐达到用力的极限,以后继续用中上强度训练,直到对这种刺激产生劣性的反应时止。

负荷强度:85%以上。

负荷数量:每组一般做1-3 次,安排6-10 组。

第二,极限强度法第三,极限次数法第四,静力练习法第五,变换训练法(二)快速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快速力量的评定快速力量的大小,通常可采用动力曲线描记图分析评定。

例如下肢蹬地力量或上肢击打力量的动力曲线描记图。

通过计算快速力量指数也可评定快速力量。

2、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负荷强度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从30%~100%都可。

(2)负荷数量发展快速力量负荷的次数和组数的确定,应以不降低练习的速度为原则。

负荷数量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负荷重量大,则重复次数少;负荷重量小,则重复次数多,一般每组练习重复次数为1~5 次。

练习的组数应以不降低每次练习的速度及不减少重复次数为原则,组数也不宜安排过多。

由于此类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很高,因此,练习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通常在15~20 分钟之间。

发展快速力量练习的间歇时间,一方面要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运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同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恢复能力,一般安排1~3 分钟为宜。

休息时应采用积极性的休息手段,一方面促进恢复,另一方面保持神经系统良好的兴奋状态。

(三)爆发力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爆发力的评定前面所介绍的评定快速力量的方法都可用来评定爆发力。

2、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负荷强度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

有时以30%的强度负重练习,也有时不负重,仅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0 Comments

  1. avatar
    Leone WaelchiJanuary 27, 2025 01:17

    生动的分析结构,非常的实用。

  2. avatar
    Dorothea WizaFebruary 2, 2025 15:02

    复杂的背景逻辑,让人印象深刻。

  3. avatar
    Ubaldo LindFebruary 7, 2025 13:55

    实用的立场分析,让人印象深刻。

  4. avatar
    Reyes GradyFebruary 20, 2025 23:47

    精彩的思路作者,值得推荐。

  5. avatar
    Camilla StrosinFebruary 27, 2025 19:11

    生动的立场观点,值得令人深思。

  6. avatar
    Gertrude LindMarch 2, 2025 15:04

    有趣的分析内容,发人深省啊。

Leave Comment